“这台F87 M2C不仅是我的第一台车,也是我的第一台性能车。作为一台拥有老M3尺寸的新时代驾驶机器,它以短小精悍的车身和充满肌肉感的后驱M Power双门跑车形象呈现。此外,它还保留了许多机械设计的精髓,可以说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,就让我为之着迷。”
在决定购买M2C之前,我曾租了一台车进行试驾(当时我尚未取得驾照)。这辆车经过了排气和避震系统的改装,不仅消除了共振,还极大地提升了驾驶体验,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它的喜爱。
“自幼受父亲的影响,我对赛车运动充满热爱。八岁时,我荣获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锦标赛冠军,如今已成为一名F4车手。在车辆调校和改装方面,我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”
“关于这台M2C的改装思路,我计划保留原车的驾驶质感,不改动原厂程序,通过更换碳纤维部件来提升整体质感。我希望能够与这辆车共同成长,逐步感受每一次改动带来的反馈。”
“声浪是燃油车最具灵魂的标志,因此排气系统成为首个改装部件。我选择的AK排气不仅能够保留原厂的分贝水平,还能通过阀门控制发出震撼的声浪。更重要的是,其采用的钛合金材料相比原厂排气减轻了17公斤,加之实验验证的10马力动力提升,使得车辆在加速和操控性能上更加出色。”
“排气系统关乎听觉体验,而轮毂则关乎视觉效果。我选择的第一套轮毂是Rays G025,这是一款性价比高且轻量化设计出色的轮毂。为了使车尾动态更加活跃,我保留了原厂轮胎的尺寸,前9j后10j的设定使得ET值更小,轮毂更加深凹。”
在使用G025两年之后,我决定更换一种风格,因此订购了这套特别颜色的TE37。这套轮毂的数据与G025相同,为了匹配更大的倾角,只能通过加装5mm垫片来使轮毂与车身齐平。
“由于原厂避震系统的性能衰退,行驶过程中后轴的多余跳动变得尤为明显。经过多方了解和对比,我最终选择了升级KW V3绞牙避震。”
然而,这台车并不用于赛道,而是主要用于日常驾驶和偶尔的山路行驶,因此提升质感是关键。此前,我们尝试了十种不同的调校组合,并详细记录了每一种的驾驶感受。与原厂避震相比,V3对路面震动的过滤更为细腻和及时,使车辆更加贴合路面。在通过较大起伏的路面时,车辆能够紧贴地面,显著提升了驾驶信心。
“碳陶刹车系统是最近才更换的,仍需更多的驾驶里程来全面体验。‘簧下一公斤,簧上十公斤’这句话确实有其道理。原本对碳陶刹车并不感兴趣的我,在得知其能减轻20公斤重量后,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”
更换原厂碳陶刹车系统是兼具性价比和保持原厂质感的最佳选择。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刹车表现更加线性,制动力显著增强。此外,由于簧下减重20公斤,避震系统的负担减轻,滤震效果得以提升,传递到车身的震动明显减少,避震表现更加有韧性,意外地提升了乘坐舒适性。
“在改装碳陶刹车盘之前,许多人会担心‘冷盘’状态下的制动力不足。然而,更换之后会发现这种顾虑是多余的。宝马的碳陶刹车盘在未预热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强大的制动力,日常驾驶中无需担心刹车效果不佳(但赛道驾驶仍需关注刹车温度)。”
细节是改装车时最需精心雕琢的部分。我倾向于保持原厂的质感,因此车上所使用的碳纤维部件均选择了干碳材质,不仅纹路清晰,还具有实际的减重效果。
以最近改装的干碳尾厢盖为例,M Performance推出的尾盖在质感上无疑是最佳的,但接近4万元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。因此,我开始寻找国产复刻版本,然而大多数国产尾盖采用的是湿碳材质,而干碳且轻量化的产品并不多见。
在深入了解碳纤维制作工艺后,我选择了钢模与热压罐相结合的工艺,最终成品仅重5公斤,成功减重8公斤。尾盖喷漆时,部分区域需露出碳纤维,因此边界的处理尤为关键。边界与车身线条的完美契合,显著提升了整体的视觉效果。
“我的理念是遵循自己的感觉,通过学习不同的改装文化并结合个人的理解,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车辆,这样才能真正适合自己的需求。”
目前,这台车最令人满意的是其外观依然时尚,驾驶时的操控感也非常出色,放炮声为驾驶增添了大量情感价值。如果声浪能够更加悦耳,那就更加完美了。
至于后续计划,我打算将这辆车改装成手动挡的M2C,因为这正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车型。大马力后驱手动挡,搭配矫健的车身,既好开又实用。我期待着从德国订购的全新手动挡变速箱的到来。